目錄

提到「剝皮寮」,常讓人好奇是剝獸皮?樹皮?還是另有典故?原來是因清代時稱其為「福皮寮」、「福地寮」,到日治時期改稱為「北皮寮街」,因發音和閩南語的「剝皮寮」類似而得名。

剝皮寮市街位於萬華東南角落,據推測在清朝中期就已建立,是一處融合清代、日治時期和戰後時期三階段建築風貌的歷史街區。200多年前剝皮寮街區繁忙熱鬧、商店林立,這條古老街道也是當時居民通往東向景美、新店、深坑等地開發、進行商業往來的重要道路。
到了日治時期,因應都市計畫改造,原先狹窄的彎曲街道被拓建為整齊的道路,剝皮寮老街也因此縮短許多,這時商家們順應當時的主要幹道廣州街蓋起了南北兩面皆開設店面的牌樓厝,形成住商混合的特色街屋,也就是如今被保留下來的剝皮寮歷史街區!
剝皮寮街區歷經清代至民國時期重要階段,意味著老街上處處蘊藏著歷史的縮影,包括閩式街道、紅磚、復古木窗和雕花窗、拱形騎樓、巴洛克裝飾、磚牆彩繪和電影看板等,加上現代修復工程融合出嶄新又復古的懷舊藝文氣息,突顯時代更迭下的珍貴軌跡,入口不遠處即是復古的木窗設計和菱形抿石子裝飾構成的街屋建築,對面充滿童趣的彩繪紅磚牆,是到此必訪的熱點!

與電影發展密切相關的萬華,當然不可錯過踩點復古電影看板「戀戀風塵」。其中「民華印刷所」舊址曾是1986年侯孝賢導演電影《戀戀風塵》的場景之一,來訪的旅客能透過街區導覽回顧歷史光景;由老師傅手繪製成的電影看板充滿著流暢細節和細膩筆觸,儘管歷經時間的淬煉,看板色彩已逐漸凋零,仍吐露著當年街區的繁華與輝煌時光。


19世紀台灣對外貿易興盛,萬華作為第三大市鎮,促使茶葉貿易成為北台灣主要經濟來源,與茶相關的產業也相繼發展。其中值得一提的莫過於傳統的「茶桌仔店」,也就是在亭仔腳(騎樓)喝茶的店。不同於有女性陪侍的茶室、茶店或茶店仔,「茶桌仔店」有點像「茶藝館」或現在的手搖飲店,是居民品茶吃甜點,也是社交、休閒的好去處。且客人分布不僅限萬華地區,更有遠從基隆、桃園來的常客,可見當時人們對「茶桌仔店」的仰賴程度之高。
時至今日,儘管「茶桌仔店」已隨時代變遷落寞,當年的老店面依舊是在地人聯絡感情的地方,猶如里民活動中心。透過與官方合作舉辦飲茶體驗等活動,扮演串起社會連結的重要角色,將剝皮寮曾經輝煌的歷史光景不斷延續下去,保存萬華發展時代裡珍貴的時光足跡!

近年來剝皮寮歷史街區致力推動鄉土教育,成為文化體驗的重要平台。展覽多數為免費進場,還能事先上網預約深度導覽,週二至週五09:00、10:30、13:30、15:00四個場次、一場60分鐘,深具寓教於樂的意義。
而曾被形容成「咖啡沙漠」的萬華,經過在地店家的自發性串連,與剝皮寮歷史街區合作,結合人文與咖啡的推廣活動,讓萬華的藝文咖啡廳重新展現在世人眼前。探尋歷史風情的腳步在復古結合現代氛圍的空間裡停留,一邊啜飲咖啡,品味穿梭時空、歷遊懷舊的美好時光!
(*預約深度導覽請至官網查詢:https://www.bopiliao.taipei/Information/Guidetou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