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您是否也曾在街頭巷尾的路邊吃過辦桌菜,搭配花車舞台上熱鬧的卡拉OK一起嗨?這樣的場景是許多五、六年級生的共同回憶,更是台灣「共食文化」的縮影,知名電影《總舖師》就以此題材道盡辦桌文化的美味和在地情誼。

辦桌文化可追溯至清代移民時期,當時移民來台拓墾需要大量勞力,面對惡劣的環境與艱難的生活,除了辛勤工作,每逢傳統節日便會準備牲禮與多樣美食佳餚來祭拜神明和祖先,希望換來平安好運和財富。
而這些祭祀的備品及備菜往往以「辦桌」的方式進行,大家一起備菜、一起聚餐享受料理,久而久之,「辦桌」便成為台灣傳統習俗裡不可或缺的一道文化風景。

當時物資匱乏,辦桌多由自家張羅食材與器具,有錢人家則會請家廚或總舖師掌廚。隨著時代演變,外燴業者興起,場地常見臨時搭棚,雖然環境簡單,菜色卻依然講究道地風味,還會搭配蔬果刻花與精緻擺盤,讓人吃得滿足,也吃進一份儀式感。

如今辦桌多由飯店業者代勞,雖然形式改變,熱鬧與情意仍在。一道道菜不只用來款待賓客,更藏著主人的心意與感謝,以及那份「大家坐下來一起吃」的情感與儀式,讓辦桌文化得以持續在台灣流傳下去。

人生大小事 辦桌全包辦
您還記得上一次吃辦桌是什麼場合嗎?是參加婚宴、在廟埕邊吃大菜、還是跟同事邊吃好料邊等抽大獎的時刻?
早年辦桌源自「八大慶一喪」,包括訂婚、結婚、滿月、歸寧、開市、壽宴、入厝、續弦;一喪則是往生後的喪宴,演變至今甚至是選舉造勢、社區活動等場合,只要想邀請大家來聚聚、熱鬧一下,就有理由「呷辦桌」。

台灣人辦桌不只是為了招待親朋好友,更是一種對天地神明表達感謝與敬意的方式。像是神明聖誕、廟會醮典這類重要時刻,也會辦上一桌請神明「吃好料」,表達對神靈的尊敬與感謝。
透過人與人、人與神明、人與祖先齊聚一桌共享美食的「共食精神」,將情感緊緊串連、也凝聚彼此的信念。這樣的飲食形式,也正是辦桌文化的核心所在。
一桌菜 吃出台灣風土人情
台灣的辦桌菜色一向講究,各地因食材來源、在地習慣與口味偏好不同,也發展出北中南各具特色的料理風格。
沿海地區如基隆、東港,自然少不了新鮮海產;而桃竹苗一帶的客家庄,則以樸實濃郁的在地客家口味為主。而不分南北皆有的「菜尾湯」,則是早年辦桌後將剩菜混合烹煮後再分送給親朋鄰舍的惜福象徵,也讓辦桌的熱鬧延續到飯後。

如今隨著人力與物流越來越便利,許多原本在北、中、南部各地常見的經典菜色,也早已不再受地域限制。
像紅蟳米糕、油飯、海參料理、白斬雞、獅子頭、清蒸蝦、筍絲蹄膀這些桌菜經典,不論在哪裡辦桌,幾乎都能看見它們的身影,讓每一場宴席都吃得到熟悉的滋味,也保留了屬於台灣人的味覺記憶。

說到台灣的辦桌文化,除了熱騰騰的大菜,忙進忙出的總舖師,還有讓人懷念的熱鬧氣氛,辦桌其實藏著不少知識和眉角,從規矩、禁忌到菜色設計都有學問,一起來看看吧!


感謝各位會員在問卷踴躍回饋,與三得利有關的大小事,對保健食品公司員工的好奇,我們都聽見了!透過本單元回應會員提問,讓大家更了解三得利,一起來看看本期的精選QA吧!


特別企劃ー免費精選桌布任您載